一直以来,房地产市场的变化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随着部分热点城市近期住宅销售回暖、土地市场热度回升,房价有所抬头。在业内人士看来,只要坚守"房住不炒"定位,房价就不具备大涨条件。但在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背景下,应高度关注房地产市场升温苗头。同时,住建部近日重申保持房地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力回击了那些认为国家政策会因经济短期波动来回摇摆的揣测。
据新华社报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期展开的调研显示,一季度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平稳,房价基本稳定,市场预期趋于理性。但部分热点城市住宅销售回暖、土地市场热度回升,需引起高度关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环比看,3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房价格上涨的城市有65个,二手房价格上涨的城市有57个,房价上涨城市数量比上月增加。
新华社记者根据公开数据梳理发现,今年一季度出现资金加快流入房地产的迹象,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增量的29.2%;热点城市土地市场升温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一季度16个热点城市共出让高楼面地价、高溢价率的地块48宗,其中20宗楼面地价超过或接近周边二手房价,一些城市拍出高价地甚至出现新的"地王"。
另据券商中国报道,进入4月多个城市土地市场开始活跃,特别是无锡、杭州、南京、惠州等。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截止4月22日,杭州市出让土地金额超过217亿,排名第一;广州市超过113亿,排名第二;武汉市超过97亿,排名第三。而从溢价率来看,常州市的溢价率最高,达到51.97%;其次是厦门市,达到31.93%。
而今年以来, 50大热点城市中,有36个城市卖地收入超过百亿,其中最高的杭州卖地694亿,另外,北京、天津、上海、苏州、福州、重庆等8个城市卖地超过300亿。
新华社记者近期走访部分热点城市发现,住房供需结构性、区域性矛盾突出,优质教育资源集中、配套设施完善或具有城市群发展概念的区域房价上涨压力较大。
市场变化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中共中央政治局19日召开会议要求,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
新华社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只要坚守"房住不炒"定位,房价就不具备大涨条件。但在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背景下,应高度关注房地产市场升温苗头。
政策稳,预期就稳;预期稳,市场就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房地产市场会因人口流入、产业聚集、经济支撑等因素保持基本面稳定,但也需警惕当前经济短期波动和财政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放松调控甚至刺激市场的冲动有可能上升。
"应适时对部分房价、地价波动幅度较大的城市进行预警提示。"王微建议,要把"房住不炒"的定位要求作为根本指导思想长期坚持,贯穿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全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对2019年第一季度房价、地价波动幅度较大的城市进行了预警提示,要求各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夯实主体责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出现大起大落,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4月17日,自然资源部重新强调住宅用地供应"五类"调控目标。其中,消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的,应停止供地;36至18个月的,要适当减少供地;18至12个月的,维持供地持平水平;12至6个月的,要增加供地;6个月以下的,要显著增加并加快供地。
业内人士认为,重申保持房地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力回击了那些认为国家政策会因经济短期波动来回摇摆的揣测。
在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方案上,王微建议,各试点城市首先要做到土地供应平稳有序,这是稳定房价的前提和基础。要下决心管控好地价,引导和稳定社会预期。
同时,健全宏观审慎住房金融体系,严肃住房金融调控纪律,严格审查购房资金来源,加强对各类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有效管控,防范化解市场风险。
新华社文章指出,房地产市场调控是一盘棋。对地方为政者而言,既要考虑眼前利益,更要站在全局谋划城市长远发展。一方面,以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为宗旨,改革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保障基本需求,支持合理自住需求。另一方面,时刻警惕市场预期出现不稳,投资投机卷土重来,一旦发生扰乱市场的情况,必须直接亮剑,坚决遏制投机炒房,给老百姓吃定心丸。
稳房价,重在稳预期。稳房价,就是稳民心。地方政府需根据人口迁移趋势、市场供应等情况,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的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承担好主体责任,与中央政府上下联动,在房地产调控上形成合力,保障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稳定运行。
来源:新华社、券商中国,中房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