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首页 > 行业资讯 > 政策法规 > 浏览文章

德州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责任编辑:佚名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12日 浏览: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扎实开展改革攻坚行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运行稳定恢复,高质量发展势头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市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重点任务较好完成。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078.9亿元,增长3.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8.5亿元,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4.4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9%;货物进出口386.9亿元,增长11.9%;实际使用外资2.66亿美元,增长6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6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6元,分别增长3.7%和6%;城镇新增就业6.0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2%;居民消费价格(CPI)累计同比上涨3%。

(一)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经济运行全面恢复。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应急保障两个指挥部,实现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不误”“两到位”。一是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落实“四早”“四集中”要求,投入防控资金6.55亿元,建成46家核酸检测实验室,常态化疫情防控能力全面提升,自2月15日以来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3月16日确诊病例全部“清零” 。完成经北京入境来鲁人员在德州集中隔离、5批42名医护人员驰援保障湖北黄冈、国家和省下达的抗“疫”生产等重大任务。二是经济发展经受住新考验。出台“担10条”等助企纾困政策,统筹做好煤电油气运保障,扎实推进“四进”攻坚。经过艰苦努力,“四上企业”于3月24日全部实现复工复产,上半年即实现GDP增长由负转正。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减免企业负担20.3亿元,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19.94亿元,减征医保费3.34亿元。落实抗疫特别国债、特殊转移支付等中央增量补助资金45亿元,专项债券额度113.21亿元、增长92.1%。落实阶段性降电费政策,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3.25亿元。落实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新发放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贷款让利5亿元;新增贷款增长14.5%;普惠小微贷款比年初增加56.4亿元、是上年增量的1.6倍;办理无还本续贷94.4亿元;实现直接融资71.4亿元。

(二)有效投资精准发力,内需潜力加速释放。一是重点项目支撑有力。聚焦“两新一重”“四个一批”,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工作机制,省市县三级679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3%,其中,12个省重大、110个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95亿元、570亿元,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33个省级补短板、85个专项债券支持项目全部开工。100个工业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174.6亿元。有研8英寸集成电路用硅片、齐河动植物科普教育基地等一批新动能项目竣工。亿元以上项目数量增长25.3%,完成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55.3%。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其中,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0.1%。德上线至京台高速连接线、S240乐陵绕城段建成通车,京台高速德州(鲁冀界)至齐河段改扩建工程完成总投资51%以上。35千伏及以上电网工程实现“17开工、26投产”。23个风电项目建成并网,新增风电并网装机132万千瓦、规模居全省第1位。13大类46项重点水利工程全部完工。累计开通5G基站1649个。三是市场消费扩容回补。举办惠民消费节、秋冬消费季、第四届文化和旅游消费季、网红直播德州峰会、消费扶贫农产品供销对接会等活动,发展城市夜间经济,推动董子文化街、育英街等特色街区改造提升。汽车销售企稳回升,住宿餐饮销售额降幅明显收窄。体育娱乐、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分别增长52.9%、8.4%、21.5%,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增长35.2%。

(三)动能转换初见成效,发展动力显著增强。一是工业强市战略全面推进。高质量编制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全省率先推行产业链“链长制”,着力构建“541”产业体系。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2%、12.2%,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0.7和6.7个百分点。新兴产品产量增长较快,营养保健食品、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电子元件、集成电路分别增长266.7%、25%、18.2%和12.6%。加强型工程塑料产业入选第二批省级“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2家企业入选全国、5家企业入选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新增省“瞪羚企业”1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家。二是新动能培育明显提速。“四新”经济投资占比51.4%、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比重28.2%、同比提高2.44个百分点。高新区入选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全省唯一上榜。中元高端人才创业数字经济产业孵化园、乐陵循环经济示范园分别入选省级示范型和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试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9.2%,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增加到9家;举办首届全市旅游发展大会,齐河县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四上”企业145家,完成“个转企”3449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76家,较上年增长56%。三是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制定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4家、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32家,获批3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全年转化科技成果306项,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各类科技融资7.9亿元。62%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大院大所建立合作关系。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德州分院签约落地。“希森系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项目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打造人才政策“黄金30条”升级版,举办第五届“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新入选国家、省级重点人才工程83人;引进“双一流”人才387人,是上年的4.7倍;新培育高技能人才4453人。

(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内生活力不断激发。一是改革攻坚深入推进。实施12个重点领域、60项改革攻坚任务,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第一工程”。新争取省级以上试点60余个。制定流程再造“1+14”制度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1项措施,企业开办半天完成,简易项目审批时间由45天减至7天,593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市域通办。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大幅提升。新登记市场主体8.8万户,增长32%,增幅居全省第1位;其中,新增企业3.03万家,增长19.8%,增幅居全省第2位。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6.8%,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3个百分点。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完成,启动建设德州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组建市金融控股集团和智慧财税大数据平台、智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完成14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德州运营中心揭牌,挂牌企业80家。94项历史遗留重点问题已销号37项,35项问题取得阶段性成果。争取省煤炭消费指标276万吨。批而未供土地处置1.7万亩、闲置土地处置1098亩,均超额完成省下达年度处置任务。行业协会商会脱钩等重点改革继续深化。二是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打造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认真落实外资企业服务大使和外贸企业派驻联络员制度,积极参与网上广交会、华交会和第三届进博会,实现出口额247.2亿元,增长21.6%,增速高于全省平均4.3个百分点。实施“一把手”招商工程和每月集中签约活动,举办首届德州境外招商网络洽谈会、“选择山东”线上招商会·德州专场等重大推介活动,新建续建亿元以上招商项目749个,到位资金698.7亿元,海螺高端型材、英望科技、京鲁数谷等一批优质项目扎实推进。对接东盟工作成效显著,与中国—东盟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

(五)城乡区域统筹协调,特色优势更加突出。一是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对接央企强企、大院大所,34类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鲁冀津33个县市区跨省通办。加快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争取20个项目纳入国家重大项目库。积极融入济南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推动45项具体措施落实落地。二是中心城市更加宜居宜业。5大类73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123.4亿元。“四区”实现公共交通一卡通行。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省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物业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扎实有序。三是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片区入选首批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新开工棚户区改造安置房9375套,连同往年结转基本建成24110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691户。改造老旧小区197个。烂尾工程全部完成处置。新开工地下管廊32.6公里,新增海绵城市30平方公里。四是乡村振兴全面起势。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2.9%;粮食总产758.77万吨,增长1.1%。蔬菜(含食用菌)产量达到647.2万吨,生猪产能稳步恢复。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26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59家。23个项目入选省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1个县、7个乡镇、60个村入选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名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通过省级验收;创建省级美丽村居试点7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0个;完成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1.38万户、清洁取暖改造29.15万户;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123公里,提前完成省下达“户户通”任务;村级文明实践站覆盖率9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武城县农村集体股权质押贷款发放额居全省试点县首位;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的全部清零。

(六)三大攻坚战加力显效,短板弱项加快补齐。一是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市10040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55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519元增加到2020年的8608元,年均增幅27.9%,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二是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明显。全市PM2.5、PM10浓度同比分别改善7.5%、10.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62.3%,同比增加11.3个百分点。境内5条主要河流断面21项指标达到V类标准,优良水体比例提升20%。土壤环境总体安全可控。完成省下达的煤炭消费压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等任务。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43.5亿千瓦时,是上年的1.5倍。淘汰国三营运柴油货车9158辆。完成造林13.2万亩,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河湖13条。三是风险防范化解稳妥有效。全年化解不良贷款88亿元,不良贷款率2.79%、比年初下降1.35个百分点。妥善处置“僵尸企业”33家。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十大领域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市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启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食品药品安全、市场秩序监管进一步加强。

(七)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共享水平不断提高。全年民生支出增长10.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78.3%。一是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发放各类惠企补贴2.9亿多元,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3万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14亿元、惠及市场主体4921家,大学生总体就业率达到89.9%、超过上年水平。二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118元上涨到142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新增6.4万人、创历史最好水平。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人均月增资143元,实现“十六连涨”。新增基本医保参保7.78万人,参保率达到96.3%。失业金上调至每人每月1395元,发放各类失业待遇3.3亿元。退役军人保障全面加强。社会大救助体系建成运行。新增养老床位2200张。为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5479.7万元。三是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新建幼儿园56所,公办率由上年的33.1%提高到51.4%。推行义务教育网上报名和阳光分班,新增中小学学位1.5万个,56人以上“大班额”实现动态清零。本科上线人数连续六年增长,中职教育招生录取人数稳定增长。四是医疗卫生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任务。异地就医政策更便捷、更惠民。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累计节省药费3.83亿元。钟南山团队“两基地一中心”成功落户。市传染病防治中心、海吉亚医院等项目开工建设。五是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县融媒体中心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大力推动体育特色学校和县级体校建设。六是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和谐幸福社区”试点积极推进,建成全市统一的“乡呼县应”平台,注册志愿者人数占比超过13%。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法治德州”“食安德州”建设加快推进,国防动员、人防消防、地震气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成绩来之不易,为“十三五”圆满收官提供了根本保障。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监督支持、市政协建言献策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亟待解决:实体经济困难较多,创新与人才支撑有待强化,资源要素制约趋紧等发展短板问题突出;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任务仍然繁重,财政收支矛盾加大,部分领域风险需要高度重视。对此,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100周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复苏不稳定不平衡。从国内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从我省看,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各种有利条件正加速集聚,叠加形成了发展“黄金期”,但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推动高质量发展存在不少短板弱项。

从我市看,正处于全面追赶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重要关口,在看到经济运行中风险挑战上升的同时,更要看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在加快集聚,基础支撑不断增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区域战略提速实施,流程再造、“要素跟着项目走”、“标准地”等一批利当前惠长远的重点改革事项全力推进,一批事关全市大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平台、重大工程加快落地,政策集成效应进一步释放,发展的战略空间更加广阔;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人心思变、人心思进,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特别是,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将有力鼓舞全市上下克难攻坚的昂扬斗志,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综合以上分析,做好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加速度赶超”主攻方向,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快建设“富强、活力、幸福、美丽”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一)预期性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左右。

——粮食产量稳定在150亿斤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5%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

——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稳中提质。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高质量发展指标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5%。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6件。

——“四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其中,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和7%。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

——棚户区改造开工量9512套。

——每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同比持续下降。

(三)约束性指标

——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具体目标待省里明确2021年任务指标后,再细化分解组织实施。

上述目标,体现了我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主动作为,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有序衔接,兼顾需要和可能,是积极稳妥、切实可行的,在实际工作中将争取实实在在更好的增长。其中,经济增长目标按6.5%左右安排,主要考虑:一是6.5%左右的目标高于我市“十四五”规划年均增速要求,有利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二是有利于引导全市上下把提高质量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腾出空间、留出余地,妥善应对疫情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集中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三是实现增速目标有条件、有支撑,一批“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将对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形成强力拉动。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聚焦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着力巩固经济回稳向好势头。

一是突出重大项目扩投资。(1)抓细抓实“四个一批”项目建设。突出先进制造、能源交通、水利城建、农业农村、社会民生等重点,分行业、分领域形成“项目包”,明确时序进度、责任分工和目标任务,开展每月一次集中签约、集中开工活动,确保滚动实施、有序推进。(2)集中力量抓好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清单化推进27个省重大项目、55个省重点项目(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20个、“双招双引”签约项目13个、补短板项目10个、技改项目12个)、106个市级重点项目,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力争省级重点项目开工率、竣工率、投资完成率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市级重点项目本年完成投资401.2亿元。(3)强化专项债项目谋划实施,再储备一批早晚要干、看准能干的重点项目,加大专项债券项目衔接争取工作。强化已发行债券项目推进实施,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有效投资拉动。(4)健全项目落地推进工作机制。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强化土地、能耗等要素市级统筹,积极争取省级要素指标支持。定期组织开展政银企融资对接,全力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支持。认真落实领导包保、专班服务等工作机制,常态化征集解决企业和项目单位反映问题。二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1)交通:铁路,加快推进郑济高铁齐河段、德州至商河高铁、天津至潍坊高铁庆云段建设。公路,争取京台高速德州(鲁冀界)至齐河段改扩建工程年底建成通车;提速推进济南绕城高速二环线西环工程建设;加快济南绕城高速二环线北环、京台高速齐河至济南段改扩建、德州至高唐高速、临邑至武城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实施G513陵城绕城段工程,推进临邑G104、德城S516、夏津G514等普通国省道养护大中修项目。开工建设中心城区智能轨道交通示范线路,年内建成试运行。推进庆云通用机场建设。(2)能源:实施35千伏及以上电网建设工程41项,其中,新开工23项,加快建设220千伏禹城俭刘、陵城凤仪、乐陵曙光输变电等重点工程,建成投产220千伏天广线、110千伏中化扩建等项目。争取华能德州电厂2×1000MW热电联产项目进入省规划,尽早开工建设。(3)水利: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恩县洼滞洪区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地下水超采治理等重点工程,积极争取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平原水库建设落地实施。(4)新基建:加速布局5G、大数据中心、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新建改造5G基站2500个、开通3000个。积极推进“互联网+”充电设施建设。推进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市县两级能源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建设。三是全力提振消费活力。(1)加快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夜间经济,推动县市区特色街区建设。实施农贸便民市场改造提升行动。(2)筹办好第二届旅游发展大会、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等活动,推动文旅商品进景区、旅游购物街区、城市综合体、星级酒店活动。(3)聚焦解决“一老一小”问题,重点抓好高水平医联体医共体、普惠养老服务、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等试点项目,打造1—2所具有示范性的托幼服务机构。(4)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完善充电桩、加氢站规划布局,推动绿色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实物消费提档升级。(5)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引导企业开展直播电商业务,开拓“线上营销+实体消费”市场。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打通县乡村物流配送“瓶颈”。用好“进博会”平台,加大高品质商品进口。

(二)聚焦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市,推动动能转换加快突破。一是提升产业链水平和竞争力。(1)加强33个产业链链长制推进体系建设。建立产业链指标体系,扎实开展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四图作业”,大力招引头部企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打造一批链主企业和沿链企业。(2)滚动实施“千项技改”“千企提升”,实施100个市级、1000个县级工业重点技改项目。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加快企业“触网上云”,培育建设5家智能工厂,新增上云企业300家。(3)深入实施“工业企业50强”和“创新型高成长企业50强”培植三年行动,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瞪羚企业6家、单项冠军5家、“专精特新”企业30家。(4)推动钢铁、化工、纺织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依托5个化工园区和6个化工监测点,重点推进恒源石化退城入园转型升级、华鲁恒升绿色化工新材料、阳煤化工升级搬迁改造等项目,打造省内高端化工及精细化工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加快德瑞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打造钢铁智能制造生态圈。积极发展新型纺织、产业用纺织、家纺服装等领域。组建行业性工业设计中心,开展专项培训。二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1)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拉长半导体产业链条,加快建设有研艾斯12英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中电数科(山东)软件开发及智能硬件产业化等项目。(2)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行业成套装备、高端零部件等领域,加快建设禹迪智能制造、金麒麟刹车片智能工厂等项目,积极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3)新材料产业,拓展无机非金属、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应用场景,推动特色金属材料高端升级,加快建设有研国晶辉新材料、鸿泰鼎20万吨莱赛尔纤维等项目,建设恒升新材料产业园。(4)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向关键装备、系统集成和中下游应用产品等方向延伸,重点建设华润风电、氢普(德州)国产燃料电池电堆产业化等项目,积极申报国家氢能示范城市。(5)医养健康,加快建设哈特瑞姆心脏病医院、前沿生物高端多肽生物医药等项目,建设泰山体育国际产业园。推进北方应急(医疗)救援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6)打造鲁北数字产业高地。支持有研半导体新材料、威讯半导体、英望科技等企业加快发展,重点建设京鲁数谷、腾讯云小镇、黄河生态数字港、数据枢纽工程京津冀节点等项目。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1)抓好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创新中心、特色小镇建设。重点推进泰山体育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2)高质量编制现代物流业五年发展规划,加快培育重点物流园区和行业龙头,建立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系统,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全链条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实施济铁省会物流齐河铁路海关多式联运监管中心、乐陵智汇综合物流园等重点项目。(3)大力实施旅游项目带动战略,争创黄河国际生态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持续放大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品牌效应,打造欧乐堡旅游度假区、欧乐堡动物王国、千年枣林游览区等一批“网红打卡地”“网红旅游地”,推动乐陵冀鲁边革命纪念园创建4A级旅游景区。(4)实施优质企业上市培育、上市公司市值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发展齐鲁股权德州运营中心,新增上市公司2家、挂牌企业80家。加大“保险+期货”业务推广力度,探索创新政银保业务模式。力争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速不低于10%,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8%,2支企业债券获批发行、融资规模20亿元。

(三)聚焦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企业技术创新平台50家,全年转化科技成果200项以上。全面落实“春笋行动”各项政策措施,加快中国(德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支持中机寰宇等检验检测机构发展。二是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围绕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山东省体育健康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重点培育半导体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等5家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推动县域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推动德州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放大“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德州”效应,推动中科院土壤修复产业技术研究院、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德州分院、德州应用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成使用。提档升级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中关村智造大街创新中心,加快齐鲁科技小镇等孵化载体建设,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发展模式。三是培育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实施“人才兴德”行动,认真落实人才政策“黄金30条”升级版。筹办首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智汇德州”等重大活动。启动实施新一轮现代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和青年人才集聚计划,优化提升“假日专家”工程,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培训职业技术经理人150人以上。持续办好“百企校园行”“名校人才直通车”等活动,实施“名校优才引进计划”。支持举办“技能兴德”系列职业技能大赛,新增高技能人才2500人、培训新型学徒1500人以上。四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资金链,举办第五届京津冀鲁资本技术交易大会,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科技信贷、科技保险、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质押等创新业务;充分利用省、市科技风险补偿资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各类科技融资5亿元以上。

四)聚焦重点改革攻坚,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突出抓好优化营商环境“第一工程”。深化“一件事、一链办、一证营”改革,全面实行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就近可办,完善“好差评”管理,打造更有效率、更有温度的服务环境。(1)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再推出50项服务事项、20个行业综合许可证,实现企业群众办事频次高的事项全覆盖。(2)推行建设项目审批事项“一链办理”,实施工程建设项目“清单制+告知承诺制”改革,大力推广容缺受理、预批复制度,进一步压缩全流程审批时间。(3)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更多事项全流程网办,高频电子证照跨区域互认共享,加强“爱山东·办德好”APP推广应用,提升不见面审批比率。开发惠企惠民政策“中央厨房”平台。(4)打通“跨域通办”全环节,争取第二批社保卡申领、户口迁移等74项服务“跨省通办”。(5)积极推进各级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实现市、县、乡“三级十一同”。加大镇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推出老年人“一件事”场景服务。(6)推进历史遗留重点问题化解攻坚,确保年底前彻底清零。二是全面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做好国家信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落实信用承诺、信用分级分类管理等措施;建立信用监管与容缺受理联动机制,强化守信联合奖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大力推动“信易贷”惠企便民服务。持续开展政府失信机构治理,不断提升政务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三是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1)深化财政绩效管理改革,组建绩效评价中心,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持续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民生事业。(2)全面推开“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实施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体系,配套实施资源要素市场化、差别化改革。继续抓好华鲁恒升增量配电改革试点。(3)深化“市县同权”改革,提升县域发展要素聚集能力。进一步用好“乡呼县应、上下联动”平台,深化推进镇街赋权增能减负。(4)深化价格改革,落实降低大工业电价政策;稳步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创新节约集约用水促进机制。(5)扎实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确保完成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工作。

五)聚焦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进一步拓展发展潜力空间。

一是精准融入重大发展战略。(1)编制我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狠抓区域内黄河水体、河岸系统治理修复,加快黄河国际生态城和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积极融入黄河科创大走廊和现代产业合作示范带。(2)打造全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推动基础设施、资质要素互认共享,建设“京济德沧”生物医药走廊。(3)落实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369”行动,推动济德同城发展,谋划实施一批交通、民生、投融资等合作项目。紧抓鲁西崛起战略,强化区域协作。二是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落实各项稳外贸政策措施,开展外贸企业成长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组织县市区申报省级外贸转型升级试点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积极创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经贸合作示范区,打造北方对接东盟的重要支点城市。力争鲁北乐陵保税物流中心(B型)尽快运营。发挥好济铁省会中心物流城(齐河)、济铁铁路物流园(平原)等平台作用,加快推进内陆港建设。启动综合保税区创建工作。深化外商投资服务大使制度,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加强制造业外资引进。三是建设高水平开放园区。继续深化开发区改革。建立“标准地”招商模式,实现“拿地即开工”。推行“大部门、扁平化”管理,打造产业培育市场化运营主体。推动优势资源、优质企业、优秀人才向新兴专业化园区集中,建设禹城新能源装备产业园、齐河中谷产业园、夏津莱赛尔纺织新材料产业园、齐鲁制药乐陵医药产业园、庆云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一批区中园、专业园。规划建设国际招商产业园。四是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和水平。压紧压实8个专业招商机构招引责任,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以重点园区为承接载体,瞄准国内外500强、央企强企、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开展规划招商、以企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新签约亿元以上招商项目300个,到位资金270亿元。

(六)聚焦协同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1)推动中心城市赋能升级。投资130.16亿元,实施5大类80个重点城建项目,高标准推进城市体育会客厅、岔河两岸快速路南延、城隍庙片区改造提升、杨庄河生态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做强一批城市工业综合体、科技地产、楼宇经济、电商经济。加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2)大力改善城镇居住环境。迅速启动中心城区“四改一拆”工作。新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安置房9512套,连同往年结转基本建成9356套,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1370户。实施老旧小区改造266个,惠及群众2.24万户;推动条件成熟的老旧楼房加装电梯。实现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3)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暨城市大脑建设。扩大水、气、热管网覆盖面和供给能力,基本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加快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建设,打造“韧性城市”。二是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力争更多县乡村进入第三批省“十百千”创建名单。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细化完善村庄规划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四级联创,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样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计划新改建农村公路600公里,重点实施路网延伸通达、路网改造提升、路面改善、危桥安保、服务保障五大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确保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的目标。力争符合条件的改厕村庄完成规范升级比例达到50%。实施农村房屋建筑节能改造试点示范。三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全覆盖。加快老旧蔬菜设施连片提档提质,新建改建高标准蔬菜园区10个。生猪存栏达350万头、出栏400万头。新建改建标准化养殖场200个,肉蛋奶总产150万吨左右。(2)积极申报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50个。(3)抓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大力培育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粮油、果蔬、畜禽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夏津新希望六和生猪全产业链、东方希望现代化高效生态循环养殖产业链等项目建设。(4)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大陵城、宁津国家良种繁育基地扶持力度,培育壮大希森马铃薯、良星种业等一批种业龙头企业。四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1)编制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稳步推进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德州市京津冀协同发展片区试验任务。(2)聚力打造工业强县,各县(市、区)集中培育2-3个百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坚持“一镇一方案”,统筹推进中心镇、特色小镇建设。(3)完善户籍、财政、住房、社保等配套政策,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积极扩大专业技术人员、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住房保障范围。编制实施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实施人才回乡工程,发放返乡创业担保贷款1.5亿元以上。(4)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妥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健全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实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双百”工程。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区域党建联合体等经验做法,力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

七)聚焦生态美市战略,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落实主体功能定位,继续深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推进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项目建设。加快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封停深层地下水井159眼。继续推进现代灌区建设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率提高到70%以上。全面建立林长制组织体系,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万亩。开展森林乡镇、森林村居创建。做好乐陵跃马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和符合条件的省级湿地公园验收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平方公里。抓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二是加强重点污染防治。启动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突出抓好煤炭压减、扬尘防治、移动源管控、烟花爆竹禁放等工作,力争污染防治各项指标位次在“2+26”城市及全省继续前移。压实各级河湖长责任,修订“一河一策”综合整治方案,确保市级以上考核断面稳定达标。加快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管网建设以及农村治污设施建设进度,重点推进陵城区、夏津县污水处理厂扩建等项目。打造省级美丽河湖8条以上。加快实施中心城区四河水系联通工程。巩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成果。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强化危固废收集转运处置“全链条”规范化管理,加强化工产业聚集区及周边地下水污染防控;积极创建“无废城市”。三是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领域低碳转型。强化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开展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工作。深入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加强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大力实施节能改造,确保完成省下达的万元GDP能耗下降、煤炭消费压减目标任务。继续推进国三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工作。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加快漳卫新河、禹城苇河、庆云中丁等风电场项目建设,力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突破450万千瓦,年实现绿色发电量60亿千瓦时。争取禹城市高新区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重大政策支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中心城区、县(市)项目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分别达到28%和20%。

(八)聚焦“六稳”“六保”落地,全力守住守牢底线任务

。一是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突出抓好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院感、冷链等关键环节防控,持续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加快推进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增强医疗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持续强化联防联控机制。二是精准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国家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先进制造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组织实施好全省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建立政企网络沟通平台,推行“早餐会”“下午茶”“直通车”等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全天候“保姆式”服务。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积极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牵线搭桥,推动企业“大手拉小手”。建立全市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完善“首贷培植+主办银行+信用贷款+无还本续贷”有序衔接的“全周期”融资服务体系。三是全力保障粮食能源安全。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建设高标准农田53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稳定在150亿斤以上。扎实做好夏秋粮收购工作。加强煤电油气运保供调度协调。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加快电网建设,制定全市电力迎峰度夏工作方案;加强光伏、风电等清洁电力开发和消纳,力争全年发电量达到55亿千瓦时。实施齐河焦庙LNG调峰站等项目建设,政府储气能力稳定在1060万立方米。四是突出抓好金融风险防范。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继续开展地方法人银行机构风险化解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动,打好非法集资陈案化解攻坚战,力争3家以上省级重点风险企业、机构降级或退出风险名单。进一步规范政府债务管理,确保债务风险安全可控。五是全面建设平安德州。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落实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责任制。推进社会治安全息感知体系、智慧安防小区、智慧交管等建设,统筹抓好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工作,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持续提升交通安全治理水平。做好重大活动维稳安保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大力推进信访积案化解。

九)聚焦办好重大民生实事,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统筹抓好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实施“就选德州”“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等专项行动。推广智慧劳务服务模式。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二是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新扩面4万人以上,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再提高5%,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在90%以上。进一步完善社会大救助制度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扩大异地就医结算范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550元提高到580元。建立健全低保标准、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和配建工程,争取市养老示范城竣工,新增养老床位2600张。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新建市儿童福利院康养楼。做好退役军人安置、管理和保障工作。推进租购并举的住房市场体系建设,落实好公租房租赁补贴扩面政策。持续做好粮油肉蛋菜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三是加快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1)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开展学前教育攻坚年行动,新建扩建公办幼儿园38所,新增学位9980个,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到52%。全面完成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确保大班额动态清零、不再反弹。招聘教师1500人以上,建成365套乡村教师周转房。深化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推进“阳光分班”制度。启动德州中学建设,加快德州高级师范学校、一中东校区西扩田径场等市属学校项目建设进度,确保2021年投入使用。完成省规范化中职学校验收。(2)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成市东部医疗中心、市妇女儿童医院新建项目,加快市传染病防治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强与钟南山医学基金会合作,加快“两基地一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宁津县基层院感防控示范基地试点工作。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打造“名医、名科、名院”。(3)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强化大运河、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储备一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项目。开展送戏下乡、公益电影放映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谋划推进市民中心建设。争取完成市级应急广播平台建设。举办第十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争取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学校数量达到200所左右,启动市体育学校建设,实现新型体校县县全覆盖。统筹推进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拥军优属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四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依法行政,争创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推进“红色物业”建设,打造优质物业企业品牌。完成村(居)委会换届选举,推广“和谐幸福社区”试点经验。开展社会工作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志愿服务。



上一篇德政字【2021】5号关于公布市政府领导同志工作分工的通知
下一篇主席令第77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支持康养等乡村产业发展